就剪輯來講,它的流程大概是這樣,第一個是準備階段,先整合所有的場次做初剪,接著參考導演版本再去做修剪,然后可能還要再重復修改等等,這個過程歷時五個月到一年半都有可能。接下來我們跟著這個流程走,同時也討論一下里面的過程。初剪,就是要去看每天的毛片,如果說導演他每天拍4個小時毛片,老實說我沒辦法從頭到尾細看,我會快速看過,主要是導演選定的鏡頭,NG鏡頭我就不看了,除非技術上有必須看的理由。
為什么要去看毛片呢?就現代剪輯來說,第一個要看的原因跟技術比較有關,以前有底片沖洗實驗室的時候,技術品管由實驗室掌控,若有焦點問題,沖印實驗室會告知導演跟制片,可是現在沒有沖印只有檔案,檔案直接傳給DIT。DIT的工作就是快速復制檔案,以防毀損或資料問題,再來就是準備離線剪輯(offline editing)素材給剪輯人員,我們用的不是全像素檔案,因為檔案太大,我們使用壓縮檔案進行剪輯,比如SD格式的720x576,我們不用4K或8K的素材進行剪輯,這是沒必要的。我們也可以了解,在剪輯師開始剪輯前,沒有人負責檢查這些畫面,所以任何畫面上的問題,比如對焦、燈光、畫面穩定度的問題,事實上都是由我們來通報制片。如果我們不去通報的話,沒有人發現,過了五、六天才發現這么大的問題,那可是場大災難。
現在技術上的問題變得愈來愈重要,而且要知道剪輯過程中,除了技術部份,我們還有創意部分,也就是快速檢視你有什么元素?當我去看毛片的時候,我想要知道目前為止我們有哪些畫面?哪些是可以用的素材?此時還沒有開始剪跟接,這是非常重要的程序。不少年輕剪輯師很快地就開始剪,完全沒有檢查、沒有把素材全面看過一遍,你一定要全部看過一遍才來設想如何編輯,這非常重要。
我們通常有兩種工作方式,除了要看場次結構與每格畫面,同時也要看整體故事結構,并不只是一幕當中的不同畫面,所以我們有兩個部份要兼顧。當開始工作時,先聚焦在內部場次結構,也就是昨天他們拍的某一場戲,不去想故事其他部分,當然我們了解劇本主要走向,但我們還沒有完整的概念,所以初剪時,我告訴我自己,不要太局限某個戲中到底情感是不是夠豐富?它比較是一個故事階段,就是無縫地把畫面接在一起,不要過度擔心情感的細節與故事部分。而且在初剪時,我們希望能夠做的一點是把已經拍好的這些畫面做一個紀錄,它完全跟我心目中的理想無關,也許里面有一些畫面我根本不喜歡,但這是初剪,不是我的版本,這很重要。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66363709.com/news/2898.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