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在京啟幕。
在眾多專業論壇中,一場由廣電總局電視劇司指導,小紅書和東方衛視主辦的“青年討論場與新大眾文藝創作”主題文藝沙龍格外引人注目。

沒有傳統的嘉賓席與觀眾席,取而代之的是“開放麥”式的自由發言,將小紅書的線上討論生態“復刻”至線下,成為一場真正的當代新大眾文藝式的對話。
沙龍以“開放麥”為形式,呼應了小紅書平等、開放、即興的社區基因。在這里,每個聲音都被聽見,每個觀點都被尊重,正如小紅書線上社區中那些真實的筆記、真誠的回復、熱烈的討論一樣。

沙龍由脫口秀演員龐博主持,開場即迎來“主題開放麥”環節。
龐博表示,脫口秀就是討論場,演員在臺上表達某種觀點,講述某些故事,觀眾在臺下,用笑或者不笑,給予演員們一種最即時也最真實的反饋。脫口秀就是新大眾文藝作品的代表,那些被最多人喜歡的段子,都是大眾情緒。所以大眾,永遠是脫口秀必需的一部分。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劉文峰指出,青年觀眾的參與正重塑內容評價體系,平臺應積極傾聽年輕聲音。新大眾文藝時代,內容創作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劉文峰提到,以前文藝創作像“灌溉系統”大眾只是“接收終端”。但互聯網等技術帶來了平權,普通大眾對文藝作品能夠深度參與,這是新大眾文藝最根本的轉變。

小紅書文娛業務負責人三千則從平臺視角出發,分享了她對“青年觀眾”與“新大眾文藝”的深刻洞察。
三千透露了一組數據,小紅書上每天有1億人在消費文藝內容,其中有大量的“野生文藝評論家”。他們樂于點贊共鳴,為精彩視頻叫個“好”,但他們又不止于沉默的觀眾:他們也是一群大膽開麥、真誠表達的筆記創作者,在這里八倍鏡追劇,分享名場面、截圖金句、拆解細糠、靈魂二創更重要的是, 在文藝作品中“見自己、見眾生“。

在“創作在當下,爆劇不‘預制’”劇集圓桌環節,東西文娛管理合伙人曹虹擔任主持,與嘉賓們一同討論隨著觀眾變化、爆款公式失靈,如何做好劇集的創作與宣發。
她指出,小紅書平臺構建了一個高質量的互動場域。當社區用戶和劇集創作者之間產生深度連接與碰撞時,不僅能幫助劇集宣發有效抵達觀眾,更會進一步激發創作者持續的創作靈感,從而形成一個不斷自我滋養、正向循環的創作生態。
恒星引力海外業務負責人徐壯認為,在小紅書上可以感受到跨區域、跨圈層的深度交流和共鳴,用戶們不僅能夠交流追劇體驗,更可以在劇集的內容下做衍生內容,這些跨越了文化壁壘的二創內容,很好地體現了破圈共鳴的一個狀態。
極客公園副主編鄭玄也認為,這屆觀眾已經不想再當觀眾了,過去作為一個觀眾,更多是為了休閑娛樂,如今則是尋找價值共鳴。
尤其是小紅書作為“聽勸文化”的發源地,創作者們紛紛以“坦白局”的方式去真實分享,帶著自己的情緒和特點,這樣的氛圍很容易建立用戶跟創作者之間的信賴。

編劇袁子彈也對此有著共鳴,當她第一次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作品背后的點滴時,不少觀眾互動、點贊,熱烈討論作品的細節,這讓袁子彈也產生了分享的沖動。這些真誠的互動,對創作者而言是超出預期的“被理解”,是真正的心有靈犀和雙向奔赴。
《歡樂頌》二創中,她刷到了用戶“超人不在家”的作品,更是驚覺觀眾不僅能懂作者,也能開掘完全想象不到的觀劇新角度。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戴瑩提到了另外的價值,她認為小紅書是一個“增知平臺”,以熱播劇《生萬物》為例,雖然農耕文化是題材的獨特性,但最終能夠發酵得好,背后其實是小紅書上年輕觀眾對于知識的渴望。
上海尚世影業資深制作人張玲燕認為,小紅書有非常多“高知”的觀眾,他們完全能讀懂劇集創作者背后的心思,所以行業在做劇宣的時候,與其說要共振觀眾,不如說要做到成為觀眾的觀眾,往后退一點,不要自以為是,才可能達到真正的共振。
綜藝圓桌環節則由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主持。
他指出,當代綜藝的觀看模式已從“舞臺秀”轉向“參與式游戲”,盡管節目尚未播出,觀眾已通過小紅書等平臺“猜概念、扒repo、看路透”,以“玩家”身份提前介入劇情;播出后更通過二創、梗解讀、線下打卡等方式深度參與,甚至在播出后持續延展嘉賓關系與價值認同。
周逵強調,這種從“觀看”到“參與”的轉變,正是當下內容與觀眾建立深度連接的關鍵。
哇唧唧哇聯合創始人馬昊揭示了與年輕觀眾共鳴的秘訣。她指出,當代綜藝用戶已將節目主角視為“家人”。因此,團隊會深度參考小紅書上的討論,圍繞這些“家人”的相關議題設置話題,從而與用戶建立深層的情感連接與歸屬感。

湖南衛視節目制片人李超表示,小紅書平臺獨特的生態為《花兒與少年》構建了“第二現場”。從藝人主動查詢攻略到外國地陪持續分享幕后,這些真實互動不僅打破了“播出即終點”的慣例,更延伸了節目的敘事空間,構建了一個更真實、更具延續性的內容架構。
騰訊視頻節目營銷中心總監羅雪萍則聚焦節目的長效生命力:素人在小紅書社區就像“長出來”的人一樣,擁有無限潛力,其強大的“討論場”售后能力也會決定節目價值觀表達,為IP后續長效運營蓄能,同時也提供了多種商業變現可能性。
脫口秀演員龐博則對“真實”有著共鳴。他提到,以前創作內容期待的是十個人里有七八個都聽說過,但隨著社交平臺以及技術的發展,目標或許變成一百個人里有三四個觀眾,但鏈接卻更加緊密。
當脫口秀演員在臺上交出最真實的觀點、感受與人生故事時,當我們用最真實的角色和觀眾交流時,我們更容易找到能深度共鳴的那一小撮人。
整場沙龍不僅是行業對話,更是小紅書作為“新大眾文藝基礎設施”的一次生動展示。
在這里,觀眾不再是內容的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參與者、解讀者甚至共創者。
從劇集的深度解析到綜藝的實時互動,從線上討論到線下打卡,小紅書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文藝內容生態鏈。

正如沙龍所呈現的,新大眾文藝的本質,是文藝權力向大眾的回歸。當話語權被開放,創作成為共創,內容的價值便在每一次真誠的互動中悄然生長?;蛟S,正是這樣一種平等、開放、鼓勵表達的場域,恰好成為了這個時代文藝煥新的土壤,讓那些發自普通用戶的真實聲音,得以匯聚成推動行業前行的最持久的風潮。
或許,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文藝時代,不在于產出了多少宏大作品,而在于它為多少普通人提供了參與敘事、表達自我的可能。
這場沙龍結束了,但屬于“新大眾文藝”的青春對話,才剛剛開始。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66363709.com/news/13104.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