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山水,就是我們心中的‘浩然天下’。”
昨日上午,在浙江縉云舉行的浙江影視文旅融合創作對接活動上,騰訊視頻天行工作室制片人楊斯喬在臺上正式宣布:
根據作家烽火戲諸侯同名小說改編的劇集《劍來》第一季,已進入密集籌備階段,擬定于2025年11月開機,并全程于浙江省內拍攝。

從一部劇集爆火之后,文旅倉促跟進,到如今的“影視未動,文旅先行”,這意味著影視與地方文旅的聯動合作進一步前置,在內容制作階段就深度綁定。
地方文旅需要借助影視提升宣傳聲量,影視則需要通過文旅拓展產業鏈,增加營收渠道。在這種共識下,本次影視文旅融合創作對接活動,實際上分成了上下半場:
上半場的主角是地方文旅,來自浙江各省市的代表依次上臺,推介取景地;
下半場的主角是影視,既有影視項目提前尋求文旅融合的前置合作,也有資深導演、編劇結合從業經歷,探討影視拍攝的取景、寫景痛點,以及影視與文旅融合的現實路徑與未來可能。

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次創作對接活動可謂是近年來影視與文旅兩個行業,在公開場合一次頗為罕見的坦誠對話。
它沒有淪為任何一方自說自話的“夸夸會”,而是在務實的需求對接中,展現了清晰的融合邏輯:
文旅一方不再空談資源,而是聚焦于“能提供/該提供什么”辦實事;影視一方也知無不言,在圓桌對話中直陳“拍攝中真正的困難與需求”。
這種圍繞具體問題展開討論的辦會思路,既體現了浙江在推動產業融合上的務實姿態,也讓人看到了《“劇游浙江”行動計劃》的長遠眼光。
縉云仙都、河陽千年古村落、余杭徑山、德清虛擬影視生產基地、海寧科同老街、蒼南天然沙灘......短短一個半小時的場景資源推介,將浙江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人文底蘊盡數展現,令人心馳神往。
在《影視獨舌》總編輯李星文的主持下,導演郭靖宇、林楠,編劇宋方金、余飛、高璇在聽取浙江六家地市縣和省之江影視協拍中心的推介之后,從影視創作角度對“影視+文旅”的融合思路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為導演,林楠首先考慮的是拍攝的可實現性。
這個可實現性,指的并非“能不能拍”,而是“如何拍得更好”。

林楠坦言,隨著浙江文旅在宣傳上的不斷發力,他在各景點發現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浙江,這對一個導演來說堪稱驚喜。
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環境的條件限制以及環境保護的政策要求,影視劇取景拍攝的角度實際上非常有限,有可能使這些美景迅速淪為影視劇中的同質化場景,不利于進行可持續利用。
由此,他建議在眾多美景提供拍攝便利的基礎上,加強配套服務的建設,“要有路能進車,有地方停車,有電力條件供應夜戲。”
他以瀑布為例,指出眾多影視劇在瀑布景區實際上很難實現夜戲,因為電力供應問題,無法提供劇組拍攝所需的用電量,導致光打不透水幕,無法彰顯層次感和靈動感,但“夜間的瀑布和白天的瀑布,所傳遞的美感和情緒完全不同。假如拍不了,實在可惜。”
林楠認為,倘若當地文旅能將劇組拍攝的痛點一一解決,既能更好地展示環境,又能保護環境,無論拍攝還是旅游都會相得益彰。
郭靖宇則從影視發展的產業角度和“影視+文旅”的獨特性、可持續性上給出了融合建議。
郭靖宇創辦的長信傳媒很早就開啟了影視文旅融合的嘗試,如《唐朝詭事錄》系列不僅在劇集領域成為爆款,還在VR體驗館等線下娛樂中邁出了堅實一步。

他認為,劇集如果只靠版權交易或定制承制這樣單薄地走下去,不會有太大前途,文旅融合是必然趨勢。
但文旅融合,就只是劇組簡單地進入地標性景區拍攝嗎?
郭靖宇說,允許“場景再造”很有必要,“即便是再美的外景,若沒有臨時性場景的搭建,為故事服務,只靠演員站在荒郊野地,戲也立不住。”
為此,他建議在保護自然景區的前提下,應該允許劇組搭建臨時場景,甚至在合適地點建設永久性文旅項目。一部優秀的影視劇,不應該是拍完就走,它應該在合適的地方留下痕跡,成為文旅的一部分。
林楠和郭靖宇的探討實際上指向了一個共識,影視和文旅的融合,不能停留在“你有景,我來拍”的初級階段,而應進入景好劇好、相互賦能的產業協同階段。
在前天的交流活動上,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的一番演講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影視劇創造了巨大的傳播價值,卻難以分享文旅增量收益。
而在昨天的圓桌對話中,編劇高璇從創作前端變化入手,肯定了影視文旅融合對創作的促進作用:
“十年前我們寫劇本,常被提醒‘這個場景不能寫,那里去不了’。現在不一樣了,編劇提出的構想,制片方和導演大多會說‘OK’,而后去協調拍攝資源。”
她認為,這正是各地在拍攝硬件、技術發展和政策支持上全面發力的重要成果。

余飛則從兩個方面分享了對影視文旅融合的思考。
第一,編劇的成就感不再只是來自于故事,而是能夠直接在消費層面產生影響。
“以前我寫過一個諜戰劇,其中寫到了我小時候在老家特別愛吃的一種米粉,結果電視劇播出之后,那個米粉備受熱捧,在當地一度賣斷貨,商家甚至趁勢推出了線上購買渠道,賣給慕名而來的觀眾。”
第二,對編劇而言,很難直接把控成片的成色,但隨著影視與文旅融合的腳步加快,越來越多的取景地開始進入劇組的視野,這實際上使制作升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比如,同樣是一場發生在海岸線的戲,劇組完全可以選擇一處更美、更有氛圍的海岸線進行拍攝,提升品質,而編劇也能更有信心去將故事場景放置于最佳地點。

宋方金也認為,過去面對拍攝場景的選擇,編劇的話語權并不大,主要依賴制片成本和導演的實現能力。
“要么是在主觀上節約成本,要么是客觀上找不到合適的場景,這是我們在創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但目前浙江在拍攝上邁向了‘軟硬結合’,既有風景獨特的硬核景區,又有智能數字的虛擬拍攝,這能夠很好地解決導演和編劇之間的矛盾,對影視人在生產秩序和生產力上是一種解放。”
他總結道,浙江的影視+文旅既有產業領跑的牛氣,又有一馬當先的勇氣,重新定義了“牛馬”。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都不夠。尤其是從當下的產業趨勢看來,影視和文旅的融合,早已不滿足于“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偶然事件,而是要以更有前瞻性和規劃性的姿態,主動出擊,事半功倍。
由此,在本次圓桌對話中,多位嘉賓也提出了更具實操性的融合路徑。
郭靖宇認為,影視文旅融合首先要有“舍”的勇氣,尤其不能全面但盲目地留下太多影視項目的痕跡,那樣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應該在最合適的地方留下最適合的場景,哪怕只是一個固定場景,也可能會帶來數倍的收益。
其次,文旅融合不應停留在劇集播出之后的“打卡熱”,而應前移至項目開發階段,提前溝通和設計。讓影視項目真正為消費產業提供幫助,也是作品的一大重要意義。

再次,地方文旅不應將目光全部聚焦于長劇,也要關注火熱的微短劇,尤其要重視微短劇在年輕觀眾中的傳播力與話題性,將其納入文旅融合的重要一環。
宋方金則以各地文旅的一些景點宣傳語為例,指出文旅項目要像影視編劇一樣,會講且講好自己的故事,尤其不能為了文旅而定制影視項目。
“文是文,旅是旅,兩者不是生硬拼接,而該自然融合,自由戀愛式的融合才能長久,強扭的瓜不甜。”
林楠建議,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除了要凸顯當地的好山好水,更重要的是別忘了“好人”。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那些生活在這里的人,那一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生活狀態和細節,才能引導觀眾沉浸其中。
余飛和高璇則從影視創作的真實痛點出發,呼吁放寬對創作中真實地名與人名的限制,讓影視故事能夠真正地扎根于真實土壤,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地域感,提高各地文旅的辨識度。

本次的“劇游浙江”影視文旅融合創作對接活動,是實踐《“劇游浙江”行動計劃》的重要一環,活動上既有浙江省十一個地市五十多個文旅資源的集體亮相,也有一線影視公司項目發布和故事推介,是全國影視+文旅面對面交流合作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盡管活動成果要在合作項目落地、播出之后才能得到檢驗,但這種從內容前置到場景共建再到產業共生的文旅融合思維,無疑將對影視和文旅兩大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一旦影視的想象力和文旅的資源力真正打通,一旦浙江在文旅融合上的“搶先一步”成為現實,那我們迎來的,將不再只是“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單點突破,而是一個真正可持續的影視文旅新業態。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66363709.com/news/13097.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